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梦到古代将军画像这个问题,梦到古代将军画像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古代将军的画像一般都是铠甲外面披一件战袍,这多半是为了体现武将们的英雄形象,增添一丝庄严和威武,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不过这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写实的客观需要,因为古代将军们虽然在作战时只穿铠甲,但在平时的行军途中,铠甲外披战袍还是比较多见的。
这种战袍根据形制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披风、斗篷和大氅,材质厚重,版型宽大,可以用来御寒、遮风、挡雨、防尘,包括夜晚睡觉时也可以当作一张毯子盖在身上,实用性很强。
因此大多将领们外出行军作战时都会带上一件披风,在野外风吹雨打时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在实际作战时,将军们还是不穿披风的,因为会非常不方便行动。
并且,将军们穿的铠甲都十分宽大厚重,如果想在铠甲外穿什么的话,也只能穿披风了,毕竟除了披风以外其他的衣物穿起来都十分困难。
后来,披风在实际用途之外,逐渐演变成了象征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标志,披风的制作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
披风越精美的人等级越高,职位越高,很多将军身穿披风也是为了展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向士兵们显示自己的威武。
因此也只有职位比较高的将军才有资格穿戴披风,普通的小将还是只穿铠甲。
所以,古代将军的画像中,铠甲之外披战袍一是出于现实情况,二是为了增添威武和肃杀之气,更体现将军的英雄气概。
古代有的将军画像为何铠甲外再斜披战袍?比如岳飞,关羽?
武将于铠甲外穿着的战袍,因形制不同分为斗篷、披风、大氅等,早期主要用于御寒、防雨雪、防尘、防风等,后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做工越精细、形制越精美代表身份越高。
古代武将实际上在作战时,很少穿戴斗篷、披风、大氅等,但在行军途中却往往穿戴,原因便是古代行军风餐露宿,而这些袍服无疑是行军途中御寒、防雨雪、防尘、防风的上佳之选,即使要露宿,斗篷一裹便是被褥。
而且,古代武将穿戴的盔甲一般都比较厚重,穿上之后外面便只能套上斗篷、披风、大氅一类的宽大袍服,因而武将大多配备。
不过,一般也只有高级将领才享有这种待遇,普通士兵却是无福享受的。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袍服除了其实用价值之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装饰品,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做工越精细、形制越精美便代表身份越高。
同时,战袍也可以彰显将领和军队的英武之气,并降低肃杀之感,通常在军队接受检阅时使用。
如此一来,我们再来说说为何在画像中,有的将领在铠甲之外会出现战袍:
1、创作需要。
画像也算是一种艺术作品,正所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于铠甲之外再画战袍,无疑可以增加一些英武之气。
同时,古代铠甲色彩大多较为单一,画上战袍估计也是考虑到了色彩搭配的问题,不至于画像看起来过于死板。
2、彰显身份。
正如前文所说,战袍往往也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名将与普通武将自然要有所区分,名流千古的名将和普通名将之间自然也要有所区分,于甲胄之外画上精美的战袍,也是用来区分将领身份的一种手段。
3、客观表现。
如果是写实类的画像,那么就更好理解了。
武将要留画像给后人,自然是要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大家,因此在穿着上显得隆重正式一些便也无可厚非,战袍作为身份的象征自然便少不了了,想必这也是很多武将画像身着官服而不着甲胄的一个主要原因。
4、重文轻武。
正所谓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历代王朝除了开国早期武将地位较高
(除乱世),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的情况。
因此,甲胄之外穿战袍,也可以彰显一些儒将风范,减少一些武将的肃杀之气。
这同样也是很多武将画像身着官服而不着甲胄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武将画像之所以会在甲胄之外再穿战袍,主要还是由于画像本身的需要罢了。
古代将军画像为什么都是大肚子
古代的画像很多都是大肚子,尤其是看那些武将的画像时,也许会发现,武将们普遍都是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尤其那肚子,挺得老大,就连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等武将出身的皇帝也都是如此。
按理说都是行军打仗,力能扛鼎的将军,不应该是全身肌肉,高大壮硕吗,为何会有啤酒肚呢?
这如果放在现代,显然是很降分的身材,同时,也让我们不禁疑问,古代将军们的身材真都是这样的吗?
古代画像,尤其是将军们的画像相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身着一身威武霸气的盔甲,手握战刀,或坐或立的画像。
而那一身的盔甲就是他们身为武将的名片一般,盔甲的好与坏,做工是否精良,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但挺着这么大肚子的将军还能上得了战场吗?
实际上,古代将军大部分还真的就是这个形象,而且那一身的横膘外加挺着的将军肚一点都不耽误他们在战场上杀敌,反而还是他们的优势呢。
古代战争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代战场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没有那么先进的防弹材料,在万军从中厮杀起来,为了提高防御力,将士们都要穿上厚重的铠甲。
而且真正的古代战场跟我们现在电视剧里演的可是完全不同,并不是刀划到身上就直接死了,而是断手断脚比比皆是,身上被砍得都是口子,往往一场大仗下来,受伤的要远远比战死的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支拥有良好铁甲,武器十分先进的国家精锐部队在对战毫无盔甲可言,武器也是以竹耙、棍棒为主的农民军时,往往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原因了。
这不光由于他们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突出,战法得当,主要还是他们的武器和盔甲要比农民军强上太多。
关于这一点如果放在攻城战时就更显得尤为突出,面对密密麻麻的箭弩,武艺的高低甚至阵型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一身能顶得住怒射得好盔甲才是攻上城楼的致命要素。
所以,在古代,盔甲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乃至一支军队的伤亡以及战斗力。
而在制材落后的古代,盔甲的好坏程度基本上就他们的厚薄程度息息相关,越厚的铠甲防御力越强,当然也就越重。
根据史料记载,在盔甲已经比较先进的宋代,一个普通士兵还要身着重达50斤的铠甲,而那些将军就更不用说了,算上武器,负重八十几斤都是很正常的事。
有些甚至连带装备在一块,要达到一百多斤,试问,这么重的铠甲和兵器穿戴在身上,没有一身好力气能行吗?
普通人不要说上战场杀敌了,就连穿上这身铠甲都困难。
所以,古代在选拔将领乃至于征召普通士兵时,也都是以力量和魁梧程度来作为主要标准的,考取武状元的举子们,必须能拉开八力到十二力的硬弓才行。
明朝大将郑成功在为自己的精锐部队“铁人军”筛选士兵时,叫每个将士必须抱着上百斤的大石墩在校场上绕一圈,过不去者直接淘汰。
那么力量的大小就和胖瘦程度有着直接关系了,古代人没有现在这么安逸,习武出身的更是从小就要劳作,如果还能长得那么肥硕,自然身上的肉都是非常结实的。
能拥有一身魁梧雄壮的身材,力量自然也就非常大了。
所以,古代的那些将军们,只要是习武出身的,基本都是膘肥体键、膀大腰圆,只有这样才能上得了战场。
肌肉形状与力量没有太大关系
而且根据科学统计,人的力量与肌肉形状和是否有肚子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一个肌肉练就得非常漂亮的健美冠军,只是在现代人眼里很漂亮罢了,其真实的力量不见得会超过古代那些大肚将军,而古代将军们因为没有那么多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无法锻炼出现代人那种八块腹肌,所以魁梧的人也就大多挺着个啤酒肚。
不过,在古人眼里,只要是膘肥体键的人就算是魁梧雄壮,是力量的象征。
甚至对于对于一个武将而言,如果不够肥硕,不够魁梧的话,还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至于肌肉、身形如何,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
当然,古代将军们的画像也是有例外的,譬如虞允文、曾国藩一类文人出身的将军,相比之下,他们在画像上就显得瘦弱得多。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弃笔从戎的文官,体貌瘦弱也是正常,而且他们也不会引以为耻。
但是像这一类的将领往往也不会驰骋沙场,他们更重要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相当于现在的作战参谋一般。
因为古代的画像不但为了记录将军们个人的相貌身型,也是为了留给后人们看的,对于一向注重身后评的古代人而言,自然谁都想给后世留下一个好印象。
既然是习武出身,身材高大魁梧甚至比相貌还要重要,所以那些相对并不魁梧的武将也会私下叫画师们给他们画得更“气蕴山河”一些,这样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是留给后人们的印象会很好,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所以,那些流传下来的武将画像中,不乏也有很多不像本人的,他们只是顺应当时人们的眼光而是随大流儿似的画得膀大腰圆,就和现在的照片被用了PS一个道理。
大肚腩没法打仗,为何古代将军的画像都有个“将军肚”?这是因为后来的画师们,一般都会给将军画个“将军肚”,不管将军长得胖还是相对比较瘦,画师都会画出“将军肚”的形象。
因为在古人的认识上,有粗壮的腰身,才孔武有力,才有将军的样子。
古代形容一个有力量的人,常会说他“身长九尺,腰阔十围”。
身长九尺比较好理解,说明这个人个头很高大,可是“腰阔十围”的话,就意味着这个人是个大肚腩的汉子。
可是在古人的观念中,并不认为是一个大肚腩,而是有力理的象征,而且腰围粗壮,有自带威严的感觉。
古代的文官武将,都会穿一件蟒袍。
蟒袍中间有会一条玉带。
如果腰身小蟒袍上身时,玉带围在腰中会显得很空,非常不气派。
画师画将军时,多是穿着官服,因此在官服衬托下,他们都会有一个粗壮腰身。
再来,将军在老百姓心中有自带光球和威严的崇敬,有些将军在人们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
有些人在民间是被封神的,比如关羽、张飞,岳飞这样的人物,所以,他们的画像及塑像,都是后来人创造出来的。
后来的画师或者雕塑师,并没有见过他们的模样,所以,只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进行。
既然画像人并没有看见过本人的样子,他们所画的,大多是被封神的武将,因此画的时候,只会去考虑这个武将的像画出来是否模样威严,自然就要画出身材粗壮的腰身。
只是现代人胡吃海喝,不懂保持体型,常会胖出一个大肚腩来,这和古代将军的粗壮肚腩,并不是一回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